

佛教
1.
高僧大德教导说,生命是在依赖中创造的。如果是这样,我们看一棵树。愿望--以及使这一愿望成为现实的努力--使种子成长和茂盛,直到它开出最美的花朵。佛陀教导说,这种欲望,这些驱动力,是由无知而生。他还教导说,这种无知是所有生命的起源。从它出发,所有其他后续的原因(反过来也是效果)都会产生,直到生命再次消逝。这种 "在依赖中出现"(pratitya-samutpada,梵文)的链条反过来可以适用于所有的生命;它不仅对人类的存在有效。但是,如果我们回到这个链条的起源,回到不知道,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链条又是从哪里产生的。释迦牟尼佛在其他地方教导说,人的心灵无法想象一个最终的无因之因(在这里,人们可能会问,一个没有后果的结果是否也是无法想象的),但他并没有说这个最终的无因之因不存在。只是我们的想象力太有限,无法感知它,也无法在头脑中创造它。好吧,我认为这个最后的无因之因,即一体之因的名字是上帝。
2.
我们这些作为创造物的众生,通过宽容的实际途径找到和平。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之路(ahimsa)对我来说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不经良心审查就把别人的意见当作自己的意见,而是--忠实于佛家的正见--在自己的内心寻求承认。另一个人可能认识到比自己更多的真理;在这里,宽容和慈善的原则决定了我们应该努力分享而不支配,即不支配对方,而是努力说服他或她选择爱的道路。但什么是爱的道路?
我们这些作为创造物的众生通过实用的宽容之路找到和平。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之路(ahimsa)对我来说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不经良心审查就把别人的意见当作自己的意见,而是—忠实于佛家的正见--在自己的内心寻求承认。另一个人可能认识到比自己更多的真理;在这里,宽容和慈善的原则决定了我们应该努力分享而不支配,即不支配对方,而是努力说服他或她选择爱的道路。但什么是爱的道路?爱的实际生活方式是把自己置于他人之中。这并不意味着夸大他人;相反,它意味着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总是有限的认知--正如甘地给他的自传起的名字:真理的实验。我们可以自由地努力与真理进行实验,而不是把我们的中间步骤或结果作为真理本身。

3.
通过在小处的心态,也就是通过对现在发生在你身上的那些事情的心态,通过由情感和比率形成的认知天赋,你能够使未来的行为更讨上帝的喜欢,考虑到你在现在学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可能的学习过程。因此,现在的所谓 "错误 "是对未来的关心。然而,这只有在应用佛教的正念动机时才有效。正念只是人类心灵对此时此地的依恋的另一个词。心灵的此时此地意味着--作为正念的一个动机--意识的锐化。这种沉思的目标是对 "我是 "的认识。

